老百姓每年為遼餉弄得貧困不堪,現(xiàn)在到好。敵人打到家門口燒殺劫掠了。
而一支每年耗費絕大部分遼餉的軍隊,竟然在這種時候因為私人恩怨(他主帥被皇帝冤枉、拘捕了)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了。
這叫什么事?!
在這種背景下,老百姓恨這支軍隊有什么奇怪?老百姓由此恨他的主帥有什么錯?如果他的主帥是個好東西。就把軍隊給訓練成這副德性?!
而在此其間明王朝戰(zhàn)死的高級將領(lǐng)多了(著名的有滿桂、孫祖壽、趙率教),戰(zhàn)死的將士也多了。(據(jù)普遍歷史書中寫,這次保衛(wèi)北京城明王朝死傷將士有好幾萬)。獨獨他袁崇煥的軍隊,從開始敵人逼向京城時,就圍著敵人亂轉(zhuǎn)一仗不敢打。后來廣渠門保衛(wèi)戰(zhàn),據(jù)普遍歷史學者寫,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大仗。(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懷疑袁崇煥與敵人有什么默契),因為同一天還有德勝門保衛(wèi)戰(zhàn),那是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事實上這里才是主戰(zhàn)場。
很多人敢漠視這種史實,開口閉口當時袁崇煥在廣渠門九千對十萬,打退十倍于己的敵人。如果這是真的,皇太親自率軍進攻的德勝門有多少滿清軍隊?偛怀苫侍珮O就帶一枝偏師、甚至是幾百、幾千人親征吧!
事實上,很多人把滿清攻打得廣渠門的滿清將帥數(shù)了個溜夠。對德勝門的滿清領(lǐng)軍人物,提也不敢提。因為一提德勝門是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那再無知的人也知道當天主戰(zhàn)場絕不可能在廣渠門。
11月20日,滿清兵分兩路從廣渠門、德勝門進攻北京城。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德勝門。對此所有的歷史書都直言不諱。但金庸先生卻是諱莫如深。為什么?因為這樣一寫,那袁崇煥的廣渠門之戰(zhàn)就不可能是主戰(zhàn)場了。為了突出袁崇煥的偉大,金庸先生就只有這樣略改動一下歷史了!
袁崇煥做的絕對不夠完美。老百姓非議、指責、漫罵、懷疑、恨他絕對有著足夠的理由。而做為一方統(tǒng)帥,就把自己軍隊訓練的眼里只有將帥,全然無皇帝、朝廷、民族、百姓利益。只因自己主帥受了冤枉就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敵兵肆虐百姓之際不管不顧的集體撤走。這本身就是無可饒恕的大罪!放在任何年代也是一樣的!
皇帝在京城極度危急之中,居然無法使這支軍隊留下來保衛(wèi)京城。只因他的主帥涉嫌通敵叛國罪被拘捕了。
這叫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