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張炘煬現(xiàn)在過得如何了,張炘煬在北航退學了嗎?張炘煬,1995年生于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神童。
六歲進入小學,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讀完了小學。
初三下學期因不好好聽課在家自學半年,后直接跳級到盤山縣高中讀高三。
2005年,年僅10歲,僅上了一年高三的張炘煬參加了高考,以505分的成績被天津工程學院錄取。成為中國最小的大學生。但因他還是一個孩子,父母一直陪讀在身邊。
3年后(2008年),13歲的他考上了北京工業(yè)大學的研究生。成為中國最小的研究生。學校為了方便父母照顧他,安排了兩間宿舍,但是正處青春期的他要求不許父母陪伴,獨立求學。
2011年,他又順利考上北航數(shù)學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有些人總有疑問,為什么神童,考不上清華,北大,其實考博時,他是在清華、北大,北航三所學校中選擇的北航,他認為北航更適合他想自由研究數(shù)學的理想。
然而,就是一個這樣智商超群的孩子卻在長期的異乎尋常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中,性格也悄悄發(fā)生著變化。
一、一連氣的跳級行為,讓他失去了同齡人的陪伴,長年在大他8-10歲的同學中生活學習,讓他比同齡人要成熟得多,而思想?yún)s又比同學單純的多。這種內(nèi)心的孤獨和渴望被認可的心理在大學期間流露得更加明顯。
二、進入青春期,渴望獨立自由的他,毅然選擇離開父母的陪讀生活,大學三年的自由生活讓他成為網(wǎng)絡(luò)達人,因為生活中缺少可傾訴的對象,張炘煬在網(wǎng)絡(luò)上頻繁發(fā)聲,表達自己略顯偏激的思想,其實這是一個青春期孩子最常犯的思想偏激的錯誤。
例如,他說,“北京亂象是因為涌入了太多的外地人所致,應(yīng)該限制外地人”;“有錢不一定有素質(zhì),但沒錢一定沒素質(zhì)”;“抓住對北京毫無建設(shè),卻破壞嚴重,吞食著北京寶貴的資源和就業(yè)崗位”等等,這一系列的偏執(zhí),幼稚的言詞一出,引來無數(shù)人的拍磚。
其實,他當年才16歲,情商跟一個普遍高中生一樣,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會說什么,絕不會像一個成熟的人那樣滴水不露。而正因為他是博士,是神童,人們無法接受一個“完美”的人會如此大言不慚。
三、16歲那年,他對成功的渴望以及來自生活和未來的焦慮使他渴望成功,渴望在北京立足,建功立業(yè),于是,他提高要自己薪階層的父母給自己在北京全款買一套房,幫助他完成在北京立足的愿望,不然他就不會參加答辯,也不考博士。
其實,當一個從小被奉為神童的孩子,一路走來,從僅限對探究科學文化知識的深厚興趣,到如今要面對畢業(yè)后的生活,要走上社會,用知識創(chuàng)造財富,此時,他神童的光環(huán)就會漸漸消去,一個16歲的未成年人,要承受一個二十七八歲的成年人的競爭和生活壓力,其孤獨和壓力可想而知,當這份焦慮大得超出自己的心智掌控范圍時,思想上有一些扭曲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許,我們并不沒有給予“神童”應(yīng)有的理解和空間,更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和保護他。
按張的想法是博士畢業(yè)后,再攻讀博士后,要么當一名大學教授,要么去博士流動站從事一個“思想自由、時間自由”的工作。
但是,一直到2018年,仍然沒有傳出張炘煬博士畢業(yè)的消息。這個曾經(jīng)讓所有人羨慕的“神童”,卻因為心靈和思想上的一些糾結(jié)而陷入如今的困境。
但是,無論如何,神童就是神童,他的智商如果用于搞科研,做一項自己喜歡又能實現(xiàn)他人生價值的有意義的事情,相信他還會回歸人們的視野,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
一個人一生得到多少贊譽,就會相應(yīng)的經(jīng)歷多少背棄。沒有人能一帆風順,不經(jīng)歷挫折,不過是有些人經(jīng)歷的早些,有些人經(jīng)歷的晚些,相信張炘煬經(jīng)過人生的挫折后,會慢慢變得成熟,找回自己人生真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