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韻(MichelleQiuyunTan),哥倫比亞大學本科,會飲沙龍聯合創(chuàng)始人
丘深,哥倫比亞大學本科,會飲沙龍聯合創(chuàng)始人
并不是精英主義
在不斷的爭辯,反駁和探討中,彼時還在大一的秋韻和丘深決定聯手嘗試舉讀書會取名會飲沙龍,希望交流方式能隨意而有啟發(fā)。
會飲沙龍的閱讀內容和方法以哥大核心課程中的文學與人文課為基礎,每期10此討論,閱讀書籍5本,每本書有兩個討論環(huán)節(jié),每次討論至少持續(xù)兩個小時。
“大一在核心課程中讀的經典常常給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有一段時間走在路上甚至可以感受到自己在這個階段思維和想問題的角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是一種被啟蒙了的幸福感。有很多想法在頭腦里碰撞,這些想法可以給自己很多力量,”秋韻說道。
中國的教育體系注重專一,美國則是更注重全面的博雅教育體系。事實上,一二戰(zhàn)前后很多地方都有建立了博雅教育體系,但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是歷史最悠久且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兩所學校。
一戰(zhàn)之前,哥大的學生的必修課是拉丁語和希臘語,但在一戰(zhàn)后期,由于哥大作很支持一戰(zhàn),因此設置了一門課程叫做戰(zhàn)爭問題(WarIssues),這門課程邀請哲學家等來分享各自對于戰(zhàn)爭的看法,旨在增加大家對戰(zhàn)爭的多方面理解,以及一戰(zhàn)對于美國社會的影響。一戰(zhàn)結束后,這門課程更名為和平問題(PeaceIssues)。由此可見哥倫比亞大學本科課程的創(chuàng)建和當下社會聯系十分緊密,而后學校將這一系列課程命名為GlobalCourse,此理念也是會飲沙龍的核心理念之一,即通過閱讀不同國家的經典理解不同國家的淵源。
秋韻說讀人文經典會自成體系,這與學習一門新的語言類似。在沒有學習之前,有很多相互交通的東西是沒有辦法理解的,但在學習之后,會逐漸理解很多作者之間的相互引用,包括理解作品之間的關系。
“比如很多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其實都在經典中有所體現,當熱點問題出現時,再回首經典,其實很多可以找到出處,而經典中經過深思熟慮而產生的想法或許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丘深說道。
國際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秋韻和丘深也下定決心將會飲沙龍打造為覆蓋全球的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群體里的國際化組織。自去年起,會飲沙龍開始了更國際化的項目內容,當前,會飲沙龍暑期活動已覆蓋韓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和印度。會飲沙龍海外活動意在結合當地文化,除了把西方的體驗帶給當地的學生,也想把當地的經典帶到我們這里。比如日本藝術和西方藝術以及西方藝術的印象派如何受日本之前的影響等。而今年他們將第一次把會飲沙龍帶入中國縣城,與國內的高中生一起品味人文經典。
人文≠符號
“我們希望純粹的專注做人文類內容,少一些應試思維,多一些文化上的理解和思考,”秋韻和丘深說。
會飲沙龍的閱讀書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核心課程中的閱讀書單,由其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教授導師協助挑選。希望入選的書籍既有關聯性又有代表性,希望可以選取代表不同文學體裁、不同時期甚至不同思潮的作品,且內容相對淺顯易懂。2015年,會飲沙龍帶領大家閱讀的書籍為《道德與自省》、《懺悔錄》、《蒙恬》以及兩本個人相關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