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們講講陳平利用一桌飯菜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系,其計謀水平非常普通。我們接著講這個故事:
過了不久,范增建議急攻滎陽。當時,項羽選準了劉邦的軟肋——糧道(甬道),集中兵力,斷了劉邦軍隊的糧道。劉邦被困在滎陽城中,斷了軍糧,陷入困境(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于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只好提議:“請割滎陽以西以和”。滎陽以西是劉邦已經(jīng)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滎陽以西,就可進一步奪取關中。劉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絕對不會開出這樣的條件。
項羽因為懷疑范增,竟然不聽范增的建議。范增勃然大怒,請求告老還鄉(xiāng)。項羽竟然也答應了,于是范增離開了項羽。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范增。范增臨走時說:大王好自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項羽的剛愎自用,使他失去了范增,還失去了一大批可以為他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惡果:失人。
失態(tài):項羽的大怒
失態(tài)就更明顯了。如果我們翻翻《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中用得最多的兩個詞是什么呢?“怒”,“大怒”。項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細翻檢了《史記》,就找不到項羽的笑。找來找去,整個《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時候笑的呢?烏江自刎。烏江亭長劃著船叫他過江,說你將來還可以東山再起啊,這個時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后,就自殺了。換句話說,在項羽的一生中間,隨處可見的就是項羽大怒,項王怒,項王大怒。我們不妨作個簡單列舉:
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王怒,烹周苛,并殺樅公。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zhàn),漢王不聽。
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zhàn)。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就勃然大怒?纯次覀內粘I钪虚g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fā)火。
4、項羽的天賦與不幸
項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為什么卻如此剛愎自用呢?他為什么不能夠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過了頭?
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能征慣戰(zhàn)。項羽自己確實能干,他的才干我們概括成四個字:能征慣戰(zhàn)。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軍事家。一個沒有才干的人,絕對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二十四歲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tǒng)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的總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給他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他這一生,什么好事都趕上了,什么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jīng)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歷跟經(jīng)歷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人生中磨煉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就會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內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于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無自知之明。你看看,對一個說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說者”,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一個字:烹!這樣為人處事,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聽啊。我們普通的人也都是這樣,聽到不順耳的話總是心里不舒服,聽到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
所以這三個原因:能征慣戰(zhàn)、少年得志、內外失聰,導致了他的過度自信。
5、英布為什么會叛楚
黥布,姓英,所以又稱英布。黥,是一種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觸犯秦法在臉上刺字,所以又稱黥布。